王太魁(1921—1998),山西沁县册村人。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区组织委员、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等。1949年7月起先后任中共屯留县委书记、国营342厂党委书记、潞安煤矿党委书记;长治市委常委兼工业部长、市委副书记、常务书记等职。1964年1月后相继担任太原市南郊区区委副书记、阳曲县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山西矿业公司党委书记、山西省手工业管理局党委书记、省二轻厅厅长。1977年12月至1983年9月任长治市委第二书记、市革委会主任、长治市市长,1985年6月后任山西省顾委委员。是中共长治市第三、四、五届市委委员,第五、六届省人大代表,第七、八、九届长治市人大代表。革命战争年代,他出生入死,带领游击队奇袭敌伪据点;抓特务、锄汉奸,功勋卓著,为太行太岳老区的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长期担任县、市主要领导,参与决策具体领导了长治地方工业的大起步、大发展,使长治工业由50年代初的“油、酒、面、蛋加三铁”逐步发展成为具有重工、轻工、化工、纺织、机械等多种门类的工业体系,为长治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参与制定了长治城市建设的初步框架,突出狠抓了老顶山和东山绿化及漳泽水库的建设,他组织实施了“西水东调”和辛安引水工程,奠定了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文革”期间,王太魁受到迫害,被下放劳动,其间他带领当地群众治山治水,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在长治积极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商业多种形式责任制的改革,积极引进沿海及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加快技术改造,调整工业结构,使长治工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他十分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20世纪50年代创办了山西省第一所半工半读学校,被誉为“太行一杆旗”。1980年代又四处奔波,多方筹集资金,创办长治职工大学,1982年至1994年还亲任校长,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十分重视文化事业,为上党的戏曲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