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忠恕(1919—1988),山西沁县南泉村人。我国早期负有盛名的耐火材料专家。193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工学院冶金系,毕业后投考西北实业公司西北窑厂,研究试验矽砖并投入生产。1938年参加临汾战地服务,1938年7月由杨映泉介绍到太岳军区械弹所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8月任事务股长。1940年2月任军工厂副厂长、太岳军区铁厂副经理。在物质、设备、厂房、人员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他克服重重困难提前一年完成建厂任务,为根据地的军工生产打下坚实基础。1946年6月调任冀鲁豫边区工部四大厂厂务课长。他冒着生命危险,烧制白色炸药成功,解决了白色炸药和雷管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制造10万颗手榴弹的艰巨任务。1947年2月调长治军工厂,奉命到前线接管阳泉煤矿。1947年3月由军工部政委赖际发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6月,创建故县铁厂。他担任了耐火厂厂长。当时中央下达的任务是1948年元月1日零点要出第一炉铁。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宋忠恕夜晚绘制厂房、窑炉、工具等草图,白天亲自找原料,给工人讲解草图和施工方法,边建设、边生产,终于圆满完成任务,按时炼出了解放区第一炉铁。在庆功大会上,晋冀鲁豫边区军政联合财经办事处军工处政治部给宋忠恕个人记大功,为铁厂记集体大功。
1949年4月10日,宋忠恕奉命于4月22日接任西北窑厂 (太钢耐火材料厂)厂长。为了迅速恢复正常生产,他带领大家昼夜苦战,修复被破坏的厂房和生产设备,不到两月时间即恢复正常生产。1951年11月,任太原钢铁厂耐火材料部主任。1951年以后,由于朝鲜、越南、英国等国家对焦炉矽砖需求猛增,出口需求量大,该厂逐步扩大生产规模,短期内产量增加3倍以上,年产量由1万余吨增到4万吨左右。该厂被评为太原市、冶金部先进生产单位。1956年周总理视察太钢耐火厂时,对宋忠恕提倡和实施的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并鼓励他要继续发扬故县铁厂的精神,把这个厂建设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工厂,称赞他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耐火材料专家。
1956年,受冶金部指派到苏联考察,回国后他向冶金部建议,同重庆耐火厂、鞍山耐火厂试验成功铝镁晶石砖,于1957年扩建了铝镁砖生产车间,1958年正式投产,又一次添补了我国碱性耐火材料空白。在“文革”期间,即使在逆境中,他还是关心着耐火材料事业,把一生从事耐火材料的理论、经验、技术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一代工程技术人员。1973年,又从事职工教育工作,建起工人业余技术培训班,培养了钢铁技术人才。1975年,经他请示冶金部批准建立了太钢“七二一”工人大学(现太钢钢院)。1978年建立太钢培训部。1981年10月国务院授予其“耐火工程师”证书。1984年2月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