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姓伊祁,名放勋,属陶唐氏,又称唐尧或陶尧。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著名领袖。相传尧为黄帝后裔,帝喾之子。母名庆都,因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孺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史记索隐》)尧生于长子(一说黎城),都于平阳(今临汾市尧都区)。
传说帝喾在位七十年去世,由尧之异母兄挚继位,挚封尧为唐侯。挚在位九年,为政不善,而唐侯德盛,诸侯归之,挚遂将帝位禅让于尧。尧的品质和才智非凡绝伦。《史记》说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所以他即位以后,局面大变:举荐本族德才兼备的贤者,首先使族人能紧密团结;又考察百官的政绩,区分高下,奖善罚恶,使政务井然有序;同时注意协调各个邦族间的关系,教育百姓和睦相处,因而协和万邦,天下安宁,政治清明,世风祥和。尧即位后,派羲氏与和氏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首次制定了历法。将一年定为三百六十六天,并用闰月来调整历法和四季的关系,教人们掌握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依时按节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大大加速了中华民族的祖先由蒙昧向文明的过渡。尧的时代又是传说中的洪水时期,尧曾派鲧治理水患,可惜鲧治水九年毫无功绩。尧在位时,左右大臣都是著名的贤臣,如皋陶、后稷、舜、禹等。尧设九官管理天下大事,强化联盟权力机构,还制定了巡狩制度、祭祀制度、礼乐制度等。传说尧帝还善于指挥作战,亲自率兵打败过南方的邦族。尧节俭、朴素,居住在茅草搭的宫廷里,廷前土台阶仅高三尺,即所谓“茅茨土阶”。
传说尧在位七十年时,召集四方诸侯之长举荐自己的继承人。有人推荐他的儿子丹朱,他认为丹朱顽凶,不能重用。最后大家推荐了出身低微但品行高尚的舜。尧经过多年考察,最终把帝位禅让给舜。这种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不传子而传贤的高贵品格,数千年来为人们所称道。
尧是中国古代人民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好国君,世世代代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今长子一带留有许多与尧有关的建筑和传说。在长子民间从古至今一直有“天下孤陶唐”之说,据说全国也只有长子这一个陶唐村,陶唐村有一座土地庙,亦称三圣庙,同时供奉着尧、舜、禹三位开创华夏文明的始祖。在长子与尧王有关的山名有庆云山、潜山、丹岭、石棺岭等;水名有尧水、陶水、雍水、岚水、绛水等;村名有陶唐村、尧南村、尧神沟村、西尧村、城阳村等;庙名有尧庙、三圣庙、灵应侯庙等,还有丹朱城、熨斗台等诸多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