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长治治所

长治概况

长治治所

市 府


  自周显王二十一年(前348)韩首置上党郡至秦统一六国,治所设于长子。建安元年(196),上党郡治移至壶关(今长治市区)。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至建兴中(313~317),均治潞县。东晋升平二年(358),郡治移至安民城(今襄垣城北5公里处),后徙壶关城。太和5年(370),郡治复迁潞县。北魏皇始元年(396),上党郡治安民城。太平真君中(440~450),复治壶关城。


  隋开皇三年(583),上党郡废,移潞州于壶关。大业元年(605),改潞州为上党郡,治壶关。
唐武德年间(618~627),改上党郡为潞州,并置都督府。治所设于潞州城(今长治市内)。后历1232年建置多变,但治所均设于长治城。


  民国29年(1940)8月、民国32年(1943)6月和11月,中共领导的太南专区(后改为太行四专区),专署驻平顺县寺头村。太岳一专区,原为太岳专署第一办事处-晋冀鲁豫第七专署,民国32年3月,太岳二专区、三专区并入,专署驻沁源县。太行三专区,原为冀太联办第二办事处,驻武乡县今故县一带。


  1945年11月中旬,太行四专区改称“太行三专区”,专署移驻长治城内。1946年6月,太行三专区并入太行二专区,专署驻晋中地区左权县。长治市升格为地级市,直隶太行区。作为专区和市府所在此后未变。1947年2~3月,重建太行三专区,专署驻长治城。2004年10月,长治市被评为国家魅力城市,2005年    月,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2006年7月,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


县 区


  城 区(2018年城区和郊区合并为潞州区) 1966年城区公社办公地址在长治市英雄南路顶头路东。因出入不顺畅,1978年春城区政府决定在原主办公区院南边开一条路直通石头街,办公地址由此改为南街石头街南端。1986年10月城区政府迁至太行东街中端。


  郊 区(2018年城区和郊区合并为潞州区 1976年2月1日,长治市郊区政府成立。办公地址设在英雄中路。1981年10月1日,区府迁至延安中路。


  长治县(2018年为上党区) 从汉设壶关县至隋,治所曾先后置于今长治市郊区的故驿村、县境的黎岭村、壶关的颖阳岗等地。隋开皇十二年(596),分壶关始置上党县。治所在今县境西故县村。唐武德四年(621),上党县治所移今长治。明嘉靖八年(1529)设潞安府,附郭置长治县。至1971年,治所未变。1971年11月,长治县政府及所属办事机构从长治城迁至韩店镇。


  襄垣县 县城创建于公元前455年,赵襄子所筑,建于甘水之北,为春秋时襄垣邑。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改名上党亭,为亭治,东汉复为县治,西晋永嘉二年(308)张倚领上党据襄垣,这里便成为上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晋太元十九年(394)为襄垣郡治。北魏泰常五年(420)降郡为县治,建义元年(528)复为襄垣郡治,北周宣政元年(578)为潞州治所。隋开皇三年(583)移潞州于壶关(今长治市)后复为县治,开皇十六年(596)为韩州治。大业元年(605)复为县治。


  唐武德初洪水将县城毁,移治于甘水之南仍为韩州治。唐贞观十七年(643)韩州废,复为县治,宋袭之。金天会九年(1131)筑水南外城(扩修外城即今县城址)。元、明、清、民国均为县治。元代曾两次兴建县署,元末毁于战火,明洪武三年(1370)县署重建。民国29年(1940)县治迁北部乡村,东、西杏林坪、韩庄、上良等地。1945-1958年为今县治。1958年9月三县合并,为沁县属镇。1959年9月复置县,至今。


  屯留县(2018年为屯留区) 自唐朝武德五年(622),县城由古城(今李高乡的古城村)迁至霍壁村(现在的旧县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到抗日战争初期,县衙设在城内正中心,即正街的路北,座北向南(现今为政府家属院)。1945年10月,游击8年的中共屯留党政机关回到城内,县委暂住在西关三嵕庙内,县政府驻旧县衙。1963年,县政府进行了扩建。1979年中共屯留县委和县政府迁驻新城大楼办公。


  平顺县 明嘉靖八年(1529)九月,初建平顺县。在县境中心偏西的青羊山下之青羊山隘设立县城。始筑土城一座,高二丈,周围250丈有余。县城四周,山岭连绵。背依青羊山,故曰“青羊城”。


  明清时,城区即一小村,分东、南二关。民国年间,虽有发展,农户不足百家。20世纪70年代初仍为一村。


  旧县城古老建筑较著名的有明伦堂、书院、文昌宫、城隍庙、文庙、魁星楼、观音阁、文昌阁、关公阁、玄帝阁、府君庙等,现俱废。县城街道原仅一条石头街不足百米。70年代起开通街道、拓宽延伸、绿化美化。2006年,县城进行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对南、西沙道进行了整理,新修了东西迎宾大道、彩凤大道等。原有的县城格局向南、北、西延伸,南接崇石埠头村,北逾山南底村,西连王庄村,县城扩展至20平方公里。


  黎城县 黎侯城据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潞安府志》载:“在县东北18里(今东阳关),后魏太武初废。”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废潞县,于县境置刈陵县,县治设于今李庄乡古县村。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名称黎城县,为黎城县治。宋天圣三年(1025),移治白马驿(即今县城)。城周4里为长方形,高3丈;设城门三个;门外有瓮城,城四角建有角楼。元明清各代,均续修。有街道13条,设有药店、商铺、集市等。抗日战争初,城墙被拆除。


  县署于城西偏北,明洪武年间先后重修。建退省堂,建式清亭、县丞宅、典史宅连仪门内。因年深日久,已大部倾圮。现存古建筑仅有城隍庙门楼等。1938年日军入侵,县城变为废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城改扩建,由建国初的0.79平方公里扩大为2.21平方公里。河下街为县党政军机关所在地。


  壶关县 西汉和魏、晋、十六国时县治均在今长治市区。北魏景明二年(501),移于颖阳岗(今常行乡北行头村)。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壶关县,县治在高望堡(今韩村山),贞观十七年(643),移至清流川(即今址),为一座土城。明嘉靖二十年(1543),始改为砖城,周围凡2里240步,城墙高达3丈5尺,并有东、南、北门楼3座,敌楼8座,垛口743个。


  清时,县署位于城西北隅敬惠坊,为明洪武二年(1369)所建,永乐年间重修,内有大堂、二堂、书室、公馆、典史署、外委署等主要建筑及机构。县城有东、西、南、北4条街道,呈井字状。景点有燕子池和魁星楼等。至民国25年(1936)驻有国民党县政府、县党部、参议室等机构。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先后两次侵占县城,致使县城一片萧条。民国34年(1945)9月,壶关解放,县城初步改造,各业生产相继恢复。


  1958年11月,壶关、平顺两县合并,称壶关县,县治移至今平顺县城。次年9月两县分设,县治复回。此后,县城逐年得到改造。


  长子县 县城在尧舜时期形成,夏商时城池初具规模。周朝大封诸侯,长子为太史辛甲封邑:秦汉上党郡置长子城;十六国慕容永称帝于长子,为其都,建西燕国。以后,历代曾多次增修。并建有庙、寺、阁、鼓楼等。


  民国27年(1938),日军“九路围攻”上党,县城遭日军飞机轰炸。民国28年(1939)7月,日军侵占县城,实行“三光”政策,城内古建筑被毁。1945年9月长子解放,人民政府在医治战争创伤的同时,开始了对旧城的维护改造和新城的规划建设。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县城出现大发展格局,到2005年底,县城规划面积约19.6平方公里。


  武乡县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由榆社县社城迁来建立县治故县。城池南低北昂,形如簸箕,东西两山,状如鸟翅,故有“凤凰城”之称。


  城内建筑历经千百年修筑,到清末已建成一座典型完整的城堡。城的半腰建有经阁一座。再往南便是龙门。历代县府衙门均建在龙门下的广场上,一整套办公建筑,有千余间房屋。


  1938年4月、1940年、1943年日军曾对故县城焚毁、洗劫、践踏,县城沦为废墟。


  1947年秋县治由故县迁至段村。建国后,经济、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县城建设随之发展,扩修道路,兴建广场,绿化凤凰山。1984年以来,县城北接胡庄铺村,南达涅河南岸,东与关河水库相接,西与城关村连片,总面积达到14.6平方公里。


  沁 县 后唐同光元年(923),在铜鞮乱柳围置定昌军(今县城址)。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改定昌军为威胜军,建威胜军城。宝元二年(1039)设威胜军为绵山郡城。金天会六年(1128)改绵山郡为沁州始建州署。元光二年(1222)升为义胜节镇军城。元初复为沁州,历明、清两朝。民国元年(1912)改沁州为沁县,沁县城位于县境之中,东倚青龙岗,西傍浊漳河,南北二郎山、龟山相护,天然屏障,地形险峻,地处要塞。民国27年(1938),日军飞机两次轰炸,古城毁于一旦。民国35年(1946)7月县城解放,县城居定昌镇。20世纪80~90年代旧城改造向四周扩展,总体规划(1994~2010)建设面积达2.8平方公里。形成旧城区(中心区)、河西区、和南北工业区4个功能小区的建设格局。


  沁源县 据民国22年(1933)《沁源县志》载:谷远故城在县城南一里许,南北长畛地。隋开皇十六年(596),升县为沁州,州治故城变即指此。元时在今县城紫金山之半修筑城池,周围443丈,高1.2丈,设东、南、北三门。明正统、清康熙至民国15年(1926)相继修缮,加高城墙,修建门楼,建楼阁7座,建祠庙12座,建学校4所,建商号7个,工厂1个。明洪武二年(1369)在县城东门内承宣街始建县衙,清至民国19年(1930)相继修建。民国27-30年(1938~1941)日军对沁源实行大“扫荡”,县城除县大堂外,全部变为废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余年的改扩建,面貌焕然一新。新县城地处太岳山东麓,居于县区最大的乡镇——沁河镇(原城关镇,2001年2月更名),县城建设总用地167.92平方公里。


  潞城市(2018年为潞城区) 商(殷)为微子封邑,属微子国。治所在今市区东北7.5公里处的微子镇。西周属潞子国,治所在今市区东北20公里的西流乡古城村。秦置潞县,县治在西流乡古城村。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废潞县置刈陵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废刈陵县置潞城县。以后曾改称、分置、合并,一直持续到1961年,恢复潞城县建置。1994年4月撤县设潞城市(县级)。


  衙署始建于潞城县设置时,位于衙道街北端,历经各朝代翻修扩建,至清光绪九年(1883),占地约216 000平方米,有房舍200间,左右对称。衙署大门民国初年门楣上书“潞城县署”。丹墀院甬道中间立木质牌楼,横额上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沿甬道拾阶登台,台阶中轴线正北是“潞城县正堂”,即大堂。暖阁建筑在大堂中间地板台阶上,横额上书:“天理国法人情”红色大字。台阶前4米处有跪石2块,东角设有堂鼓,前檐下有木栅栏,上挂晓谕牌。公务设施机构俱全。城内古建筑有“一衙一楼一阁一仓,两院两寺两坛两祠,三宫四坊五堂七庙”,除文庙外现已无存。


  潞城市政府位于文庙西北,是在旧县衙基础上改建的,主楼为市委市政府办公楼,1982年投入使用,占地11344.35平方米,建筑面积4275.6平方米,楼门前立清同治三年(1864)雕石狮两蹲。法院位于中华大街西段西侧,检察院位于其西,均系1990年建成,公安局位于法院对面,系1992年建成。

中共长治市委党史研究室(长治市地方志研究室)主办    联系电话:0355-2192528
晋ICP备2021010991号-1 晋公网安备 14040202000065号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