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长治概况 > 民俗风情

称谓习俗

2015-06-29 16:25

凡物皆有名,其名就是称谓,此乃广义言之。狭义者,多指人与人之间的呼号。尊重的称呼,谓尊称;谦虚的称呼,谓谦称。在社会活动中,人际交往,互相称谓,运用得当,既显示着亲疏长幼,尊卑敬谦,又体现着一个人的才智与文明素养,否则,就会成为笑柄,甚至令人藐视。现就上党人际交往中的称谓,列举几例如下:

    长治人称曾祖父为老爷爷;曾祖母为老奶奶;曾外祖父为老姥爷;曾外祖母为老姥姥;祖父为爷爷;祖母为奶奶;外祖父为姥爷;外祖母为姥姥;父亲为爹、大大;母亲为娘;伯父为大爹、大爷;伯母为大娘;叔叔依次为二爸、三爸、小爸或二爹、三爹、小爹;叔母为二娘、三娘、小娘或二婶、三婶、小婶;姑母为姑姑;姑夫为姑夫;姨母为姨;妗母为妗子。其他称谓与全国相同。 

生活习尚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活动实质就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在相互的交往中就产生了礼仪。见面要打招呼,一句“你吃了吗?”是最常见的礼貌用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以食为天的生活必需。在人们满足填饱肚子的那些日子里,这是最朴素和最实在的语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的提高,现在的上党人见面后,互相的询问已变成了“最近在那里发财呀”以及“身体还好吗”之类的问候,这说明“吃”已经不是人们担忧的主要话题,经济生活和身体状况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心。 

  衣食住行是主要的民俗形式,亦是形成地方生活习惯和人性特征的重要因素。其中衣饰和行旅的变异性较大,食物和住宿较稳定。过去人们一看打扮便知是哪里人,现在却难以区别。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缩短了空间距离,骑驴坐轿的行旅习俗已经罕见了。但这些毕竟是不要生理结构的调整便可适应,下面拣极有典型性衣食住行习尚作一介绍: 

  

【穿戴打扮】 

   

    我国汉族人民的服饰经历了大体一致的演变历史。本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各地服饰习惯都有很大变化,上党地区也不例外。 

  民国时期,境内服饰状况既保留着清代的服饰特点,又带有朴实粗犷的地方风格。服装的质量和款式差别十分显著。解放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穿戴打扮风情万种,仪态万千。一方面,传统服饰的类型日益减少,款式差别逐步消失;另一方面,传统服饰的流行范围日益缩小,多数人的服饰规则与各地通行的服饰基本趋于一体,且日益时尚。 

  在山水相依的上党大地,你看不到花枝招展的服饰,但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打扮却另有一番情调,可千万别小觑这里面的学问。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上党人的传统服饰: 

  ●头衣:包括巾、帽两类。解放前,头衣的规制有一定界限。一般来说,农民普遍戴巾不戴帽。帽,属于富人和商人的头衣,依然体现出庶人免冠的古制。解放后,这种界限就被打破了。过去,最常用的传统头衣,有男子的首巾、衬帽和妇女的首帕以及猴帽、绒帽等。 

  ●上衣:传统的各种上衣的共同特点是,后襟破缝,两侧下摆开叉。上衣款式,主要有对襟和大襟两种。对襟衣服,属于男子上衣的款式。缝制时,襟袖连裁,挖出领口,另接衣领。右襟续接窄窄的一条,叫小襟,又称掩襟。缀五副至七副纽扣。扣门缀于右襟,扣襻缀于左襟。大襟衣服是男、女通用的款式。解放前,对襟衣服只在官、商、绅、富一类人家流行,大襟衣服才是大众化的款式。解放后,对襟衣服逐步取代了大襟衣服,成为男子上衣通行的款式。大襟衣服,主要在老年妇女中继续流行。传统的上衣还包括一些小件装束如男子的单兜肚、裹肚和腰带,女子的大兜肚、围裙和套袖等。 

  

  ●下衣:传统的衣服均不制口袋,所以,男有裹肚,女有大兜肚,专门用来装钱物。下衣主要有长裤、套裤、裤带和腿带等。 

  ●布腰带:过去,上党的老农,大都喜欢在衣服外面勒一条布腰带。布腰带有用粗布做的,也有用细布做的,一般六尺多长,二尺多宽,在腰间能缠两圈多。布腰带有青色的,也有蓝色的。勒布腰带的好处极多,也饶有风趣。布腰带可以当作衣服,带子一勒,衣服严实贴身,再大的风也钻不进去。有人少穿一件衣服可以,勒带子却少不了,故有“三棉不如一缠”的谚语。布腰带对庄稼人用处很广,庄稼人地里干活,碰上些野菜野果,遗漏的苞谷棒子,未挖净的红苕小零碎,绽开带子一包,稳稳当当就背回来了。布腰带能当摔子、毛巾用,赶车的一进客店,解下带子往身上打得“啪啪”响,不用招呼,店主便知道客人来了。劳动时拿条毛巾擦汗,容易失落,而腰间的布带子挽得留一截,擦汗时既方便又丢不了,所以有人割麦天还勒着带子。布腰带的用场太多了。它作为老一代农民的装束,与农民形影不离。上党老一辈农民熟悉它,也不愿遗弃它,因为它恰如一页历史,记载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兜肚肚:在上党的大部分地方不论庄稼汉、妇女们,还是娃娃们,一年四季祖祖辈辈都离不开兜肚肚。孩子呱呱坠地,母亲准备的第一件衣服,就是红布兜肚。自此以后外婆家、亲戚们年年生日要送兜肚肚。及至长大成人定了亲,媳妇也要送兜肚肚。年复一年,日子变了样,但兜肚的习惯却没走样。 一块尺把长的菱形布,绣上花草图案、麒麟送子、五毒艾虎等吉祥图样,上端缀个套环套上脖颈,下面两头束带齐腰束住,一年四季不离身。后脑勺留一撮“长命毛”的孩子,光屁股套一红兜肚,活泼可喜,不用担心肚寒;庄稼汉们小憩田头,烈日之下,脱掉外衣,露出精美的兜肚,既有一番情趣,又炫耀了自家媳妇的女红;媳妇们穿上兜肚,给孩子喂奶不用担心肚子受寒。确实,兜肚既是美观的装饰品,又是和胃暖肚的保健品。 

关于兜肚,说来话长,其来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开之时。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后通婚,生儿育女,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服饰———兜肚,目的是用来遮掩人体之羞。而今兜肚的用场可能已超出了先民的初衷。上党人不仅用它来护身,而且也把自己祈盼安康幸福美好生活的心愿,都寄托在这小小的兜肚上。 

  ●长衣:解放前,长打扮是富商区别于劳苦大众的主要标志之一,因而长衣主要在富商中流行。长衣款式与各地类同。 

  ●足衣:足衣主要有袜和鞋两类。 

  ●儿衣:传统的幼儿服饰,衣帽奇特,饰物多样。 

  儿童鞋帽绝大多数是以动物、植物、昆虫等形象为造型基础的。因为这些动植物伴随人类走过了漫漫长夜,它们是人类的朋友,人们喜欢用祥物瑞兽缝制鞋帽就是基于原始人类对动物植物的崇拜。传统观念认为龙、麒麟能给人带来吉祥因而备受崇敬,狮虎等瑞兽有镇邪护子、佑福祛祸的神威,因而深得人们厚爱。尤其是男孩子穿戴上这类造型的鞋帽,生龙活虎,有一种阳刚之美。以鱼莲、蝴蝶、蝙蝠、桃等形象缝制的鞋帽,是人们借自然界之形象,按照自我的理解、想象,以谐音、寓意的传统艺术手法进行加工、改造、组合,达到寄托人类共有的企盼福寿绵长之意,让女孩子穿戴上更揭示出严肃郑重的文化内涵。母亲们在缝制鞋帽时,从保护身体、美化装饰到适应环境、方便生活均考虑得周密细致。一顶虎形帽,虎头、虎尾、虎爪、虎皮,立体的、平面的,把传统的绣、织、彩绘、挖补、堆贴汇集于这个有限的形体上,具有将实用与装饰融为一体的效果。帽的前额为瑞兽的面部,由于虎首是多层叠缝,形成一定的厚度,极似头盔,戴上它不仅威武、壮观,也会自然缓冲碰撞;帽尾以两叶缝合,犹如鱼尾,遮颈护脖,柔美舒适,利于活动;两耳后缀双带,系之颌下以防风大吹落。高翘的尾巴与头呼应,还便于手捏提捉。特别是尾巴末端根部缀一对响铃,随行走悠悠摆动,发出富有节奏的铃声,不只好看好听,还是腿脚缓慢的老奶奶闻声寻人的好“向导”。 

  一双“乖俊”的虎头鞋,鞋头以浮雕式手法堆绣出虎首,这便加固了鞋的耐磨程度,鞋跟上方弯曲的小尾巴既是虎体结构的组成物,又是便于穿鞋的提带,那平展于鞋底两侧的虎脚加宽了鞋底,为初学走路的孩子增加了稳定感,如此构思真是妙不可言。这些平凡的实物中融入的美学价值、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实用功能真令人折服惊叹。 

  

  ●幼儿饰物:传统的幼儿饰物以银器为主,基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装在帽子上的银器饰物,如小佛像、游顶狮和铃铛等;二是戴在脖项的各种银锁,如葫芦锁(俗名狗圪铃)、麟麒送子锁等;三是戴在手腕上的小手镯和小银铃。 

  ●发式:民国初年剪掉辫子后,成年男子普遍形成不蓄发的习惯。解放后,首先在青年人中兴起蓄发的风气。其发式类型与各地雷同,有分头、背头和平头等。现在,多数老年人还保留着不蓄发的习惯。女子发式类型有鲜明的年龄差别。民国时代,少女普遍梳独辫,扎头绳,青年妇女梳长髻;老年妇女梳纂。解放后,少女大部分梳双辫,青年妇女普遍梳剪发,老年妇女仍然梳纂。上世纪70年代末,青年女子开始风行烫发。 

  ●装饰品:装饰品为妇女所注重。民国时代,妇女佩戴的装饰品以银器饰物为主。主要有簪子、纂架、纂围、把纂钩、耳环、手镯等,其中,簪子、耳环和手镯最为普遍。旧时,女子到八九岁就要佩戴耳环。戴时先要扎耳朵眼。腊月初八,是例行的扎耳朵眼的日子。是日至寒。早晨,令女孩于户外将耳朵冻至麻木,随即以针刺透耳垂,引线拴一个小面团坠吊起来。数日后,伤口愈好,即留下针眼,便可将耳环戴起。上世纪30年代以前,妇女参加喜庆活动,特意增戴许多装饰物,如贯脑簪、簪子、眉子、项圈、数珠、牙杖、香荷包、汗巾旭子、裙铃、腿铃、大小腿扣等。此外,妇女涂脸用的香粉,至上世纪60年代基本为香脂代替。 

中共长治市委党史研究室(长治市地方志研究室)主办    联系电话:0355-2192528
晋ICP备2021010991号-1 晋公网安备 14040202000065号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