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专题专栏

“精卫填海”神话发生地——长子发鸠山

2018-04-11 15:35 来源: 方志山西

  

  精卫填海是上古时期著名的神话之一,在中华大地广泛流传。2009年,精卫填海传说被列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精卫填海神话故事最早记载于《山海经?北山经》。从《山海经?北山经》到西晋《博物志》、南北朝祖冲之《述异记》《后汉书?邦国志》《太平广记》《羊头山新记》、明弘治《潞州志》、清光绪《长子县志》等,都有精卫填海神话的各种记载。

  

  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就发生在长子县发鸠山。发鸠山亦名鹿谷山、发苞山、廉山,后因精卫鸟从此山出发衔石填海而得名发鸠山。发鸠山东麓有灵湫庙,原名神泉庙,是汉代为祭祀女娃精卫而建。该庙坐西向东,一进两院,下院山门外有门楼,山门上方有戏楼,两旁有厢房;上院有主殿三圣母殿,殿中塑女娃及其母、姐像。明朱载堉《羊头山新记》载:“又西北三十里曰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宋政和间祷雨辄应,赐额曰灵湫。盖浊漳水之源也。庙中塑如神女者三人,旁有女侍,手擎白鸠,俗称三圣公主,乃羊头山神之女,为漳水之神。漳水欲涨,则白鸠先见,使民觉而防之,不致暴溺。羊头山神,指神农也。然白鸠事诸志未载,以其近层,故不语耳。”由此可知,在朱载堉生活的时代,灵湫庙主殿中塑像仍存,且女娃精卫足下,则为浊漳河之源。三圣母“旁有女侍,手擎白鸠,漳水欲涨,则白鸠先见,使民觉而视之”,便是精卫理水的象征。 

  围绕灵湫和精卫填海的故事,明代谢榛、周一清、王纯,清代何出图等在此留下了大量诗词,有“灵湫古庙远尘氛,地底泉声枕上闻”“一方深碧古灵湫,中有纤鳞暂出游”“灵湫真见毒龙影,精卫虚疑帝女魂”等。精卫誓平东海的意志和决心感动了历代文人学者,陶渊明、岑参、韩愈、王建、元稹、顾炎武等著名诗人都写下了咏精卫诗文。晋陶渊明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唐岑参的“玉颜溺水死,精卫空为名。怨积徒有志,力微竟不成。西山木石尽,巨壑何时平?”宋韩愈的“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唐王建的“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清代顾炎武的“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在炎帝所居住过的长子羊头山北麓,北魏时建有泉神庙,其大致仿发鸠山的灵湫庙,主殿亦供奉三圣母像,是为祭祀女娃精卫而建。在长子县城北北高庙下方,明代建有灵湫圣母行宫,主要用于旱时祷雨。

  精卫填海神话中的两个原型炎帝和女娃,均是上古传说的人物。炎帝父女在教民传耕中,与大自然特别是与水患抗争的精神深入人心。从这个时代起,即有精卫填海的传说。至战国时代,《山海经?北山经》的作者把这个故事辑入其中,为简单易传,不述经过,只述女娃溺死后誓填平大海的决心和毅力。据学者分析,所谓“填海”,很可能是理水,治理浊漳河、漳河、海河,以至延介到东海。上古人们认为,江河之所以泛滥成灾,洪水都源于大海,海水变为洪水,这中间都是由龙来操作的,所以治水的根本是治海,把大海填平,水患即根除。精卫填海故事即源于此。炎帝、女娃与浊漳河均在长子境内,而发鸠山是浊漳河源头,所以把精卫安排在发鸠山,安排在浊漳河源头,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因此,《山海经?北山经》的作者和长子县、高平市在上古时期的先民,是精卫填海的故事首席传承人。

  在长子,发鸠山、羊头山、灵湫庙、精卫祠、帝女阁、公主坟、梳妆楼等山名、地名、庙名均源于精卫填海神话。这些历史遗存,既是神话的佐证,也是精卫填海发生地的有力佐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精卫填海为题材的大型歌舞剧《精卫填海》和大型电视剧《精卫填海》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明中国文学史》中对精卫填海神话进行了论述。中共长子县委、县政府对精卫填海这一神话故事和涉及的历史遗存采取了诸多保护措施:1989年,成立了精卫鸟文学会。1996年,将申村水库改名为“精卫湖”,按照计划分步实施开发。1997年,组织人力在精卫填海发生地发鸠山修建了“80华里绕山转”公路。1998年,县文化局、文化馆组织编排了大型广场舞蹈“精卫填海”,参加长治市首届神农节展演获第一名;由县文化馆主办的季刊《长子文化》中开辟“精卫鸟园地”栏目,由县文联主办刊物《精卫鸟》,长子报开辟“发鸠山精卫填海”专栏。2000年,县政府提出开发三宝旅游资源,其中一宝即炎黄瑰宝“发鸠山精卫填海”,由山西电视台录制了三宝旅游资源专题片在全省播放;2003年,在县城丹朱街投资200万元建成大型铜塑精卫填海像,并以其为中心在塑像东建成了精卫湖公园。2007年,在长子县国民经济规划中提出致力打造四个文化品牌即“尧王故里、精卫之乡、西燕国都、千年古县”;中央、省、市电视台多次录制发鸠山精卫填海的专题片;以“精卫填海文化”为旅游主题,全面开发发鸠山景区;启动修复灵湫庙工程,保护和修复与精卫填海有关的山、水、庙、阁等遗址、遗迹等。 

  从古到今,长子人民日夜受“精卫填海”的精神滋养,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格,他们生生不息、顽强拼搏,从未想过放弃,从未害怕退缩,哪怕面临诸多质疑与困难,都能低头沉心,以一颗深种的坚韧之心,衔取成功之石,以理想填平东海。我们有理由相信,长子越来越美的今天与充满希望的明天必将由这群承载着精卫之理想的人们来实现。 

中共长治市委党史研究室(长治市地方志研究室)主办    联系电话:0355-2192528
晋ICP备2021010991号-1 晋公网安备 14040202000065号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